
孩子七八歲正是懵懂的時候,
也是學習社會知識的重要時候,
但是他們對分辨事務的對錯
和後果的嚴重性很缺乏。
那麼有哪些事情是絕對不能做的呢,
我們應該怎麼引導孩子呢?
一、別人的東西即使非常喜歡
也堅決不能拿
我朋友家孩子玲玲,8歲了,
平常也比較乖巧可愛,在班上也表現得不錯。
有一天放學回家,
玲玲拿回去一個芭比娃娃,說是路上撿的,
朋友也就沒有怎麼注意。
隨後一段時間,
在朋友幫助玲玲收拾房間的時候,
發現了更多的她“不熟悉”的東西:
彩色熒光筆,貼貼紙,油畫棒,
動物形狀的橡皮擦等。
問玲玲的時候,
玲玲堅持說自己撿的或者同學送的。
朋友感覺有點不對勁,
就給玲玲的班主任打電話,經過了解,
發現那些物品都是
玲玲沒經過同學同意私自帶回家的。
這可不得了,晚飯後,朋友到玲玲的房間,
氣得一直盯著玲玲看,
希望她能自己交代怎麼回事。
幾分鐘後,朋友說:“知道我為什麼找你嗎?”
朋友一臉嚴肅,也確實嚇著玲玲了,
小聲的說:“不知道,我又沒做什麼。”
這是令朋友生氣的回答,但還是小心翼翼的說:
“如果我在你沒有同意的情況下,
把你喜歡的玩具和喜歡的文具都拿走,
你會不會難過?”
玲玲埋著頭,不吭聲,不敢看媽媽,
朋友繼續說:“沒有經過別人的同意,
是不能拿別人的東西的,
你不能,媽媽不能,爸爸也不行,
這是我們的原則,是我們的底線。”
玲玲抵不過媽媽的嘮叨和勸說
終於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向媽媽保證,
把東西還回去並向同學道歉。
(贊助商連結)
我覺得朋友做得非常對,
引導孩子認識事情的嚴重性,
不給孩子貼標籤,
讓孩子在不丟臉的情況下改正,
既教育了孩子又極小的傷害孩子。
孩子在這個時期,有好奇心,愛物心,
而物品歸屬並不明白,
喜歡的東西都想拿走,
但不知道這麼做有什麼壞處。
這條底線必須由父母幫助孩子
區分物品歸屬問題,
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同時也尊重自己。
(贊助商連結)
二、社會行為規則
社會規則是人與人之間,維護一定的社會秩序。
比如道德規範,社團章程,交通規則,法律規範等。
最常見的行人過馬路,
經常會看見父母帶著小孩子
一起闖紅燈過馬路的不安全行為
很多父母說是為了節約時間等理由
來掩蓋自己的錯誤。
一邊教育孩子遵守規則,
一邊又帶著孩子破壞規則。
最終受傷的總是孩子,
父母破壞這條安全底線的時候,
孩子正在學習父母的這種行為。
社會規則是大家一起遵守的,
比如在遊樂場場,大家一起排隊輪流玩;
進出電梯先出後進;
遵守交通規則,不闖紅燈。
其實在孩子進入幼兒園的後,
有老師的正確引導,他們的秩序感特彆強,
因為大家都是那麼做,
大家都在想學習和相互影響。
保持這樣的規則已經是他們的習慣了。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教育和幫助,
父母可以協助完成,但絕不能代替完成。
遵守每個事物的底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讓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明天。
Leave a Reply